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保护大运河 责无旁贷 ——北京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纪实

保护大运河 责无旁贷 ——北京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17-08-21
作者:

  5555555555.jpg

北京通州大运河

666666666666666.jpg

 通州“三庙一塔”全景

  

  “今天是万寿寺修缮工程招标的第一天”,7月27日,苍松翠柏掩映着的北京万寿寺里一片静谧。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王丹告诉记者,这里已经闭馆半年,预计将用两年时间修缮中路、西路以及东路的部分建筑。今后,随着修缮腾退工作的推进,除举办展览外,一些从未对公众开放的古建也将利用起来,开放更多文化空间,推动文化共享,让公众更近距离地感受文化。

  万寿寺位于北京旧城西直门西北七华里处,明清时的长河广源闸西侧。历经明清几代大规模兴建,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皇家佛教胜地,有“京西小故宫”之誉。乾隆帝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慈禧太后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门前为长河,旧时设有码头,每当春末夏初,皇帝太后从紫禁城走水路到颐和园避暑,均在此驻跸下船稍事休息。长河东望,不远处就是号称“京杭运河第一闸”的广源闸,它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亲手操办的白浮引水工程中的重要水利设施。

  7月初,北京市委书记蔡奇,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研,第一站便来到了广源闸和万寿寺。蔡奇、陈吉宁沿运河走向驱车向东到通州,一路察看了广源闸、万寿寺的保护利用,通州五河交汇处规划建设情况。蔡奇在乘船察看运河通州段时要求,加强两岸景观整体规划,精心做好桥梁设计。在有进京“水上城门”之称的八里桥,蔡奇察看了保护现状,要求尽快完善方案,将其更好地保护利用起来。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蔡奇说,今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蔡奇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责无旁贷,应当作出应有贡献,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遵循”,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要以大历史观深刻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意义,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申遗”成功只是开始

  北京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在我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北京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元、明、清时期成为国家首都,是京杭大运河尽端的终点城市。目前北京市域范围内仍存留大量运河遗产,以元、明、清京杭大运河遗产为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遗产和其他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现在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项链。

  2013年5月,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运河北京段共包括10处点、段。2014年6月,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北京通惠河通州段(西起永通桥,东至通州北关闸)和通惠河北京旧城段(包含玉河故道、澄清上闸、澄清中闸、什刹海等)。

  为了大运河“申遗”,北京开展了大运河保护基础工作。对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点进行了梳理,确认了近40处遗产。完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大运河遗产区界桩、大运河河道遗产说明牌等安装工作,大运河遗产管理、展示体系初步建立。在对运河沿线遗产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修复。编制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于2012年底公布。推进大运河遗产的环境整治和保护展示工程,昌平区白浮泉、海淀区长河、西城区什刹海、东城区玉河北区、朝阳区通惠河、通州区北运河等均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玉河故道、东便门庆丰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公园。

  后“申遗”时期,随着通州进行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建设,为将历史元素充分融入行政副中心建设,北京对运河文化带文化遗产分布进行了全面清理、逐点修缮保护。加强运河沿线城市合作,以京津冀保护运河倡议书为纽带,2014年9月,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香河三地水务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争取2020年正式通航。2014年至2015年,对玉河遗址南区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澄清下闸的遗址和部分玉河故道,2016年完成该区域玉河故道的保护和景观恢复。

运河文化带助力古都风貌保护

  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点保护在不断推进, 如何突破“点”的概念,整体保护大运河北京段,疏通北京历史文脉,把一颗颗文物珍珠串起来,实现更高层次的保护?“十二五”后期,北京市文物局提出,在“十三五”时期,要建设三个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北部长城文化带、西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所谓三个文化带,实际上是为了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挥文物资源的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将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北京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说。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个文化带”保护和利用,启动文化带规划编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运河文化带建设被写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于近期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从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层面,动员各部门、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北京运河文化带。

  北京市文物局协助市发改委编制了《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传承发展规划》(送审稿);开展了《京津冀一体化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长城和大运河为例)》课题研究;结合行政副中心建设,谋划在城市“绿心”按照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与运河相关的博物馆。建设路县故城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站也已进入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阶段。

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

  今年6月以来,北京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到贯通8个省市27座城市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度。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后,市委书记蔡奇第一时间带队就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工作调查研究,听取相关工作情况。他要求带头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北京市将成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组织机构,由市主要领导担纲,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领导文化中心建设。

  北京运河文化带传承与利用的重点工作,要本着保护、传承、利用的总原则,聚焦修缮文物、挖掘内涵、整治环境、提升品质等环节,列出任务项目清单,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

  分类推进的任务主要包括:

  遗产类方面,重点抓好白浮泉、万寿寺、延庆寺、积水潭、什刹海、通惠河、玉河古道及古闸、通州古城核心区、西海子公园、八里桥等重要文物保护和修缮,该腾退的腾退,该保护的保护,该完善的完善。

  挖掘类方面,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出版研究成果;收集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更多能够传诵的运河故事。

  环境类方面,加快大运河沿线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抓好北运河、通惠河、萧太后河的环境整治,打造滨水景观;严控沿线建设用地,加强城市设计,促进景观提升。

  水系类方面,采取治水、引水等方式,保护好现有运河河道。创造条件逐步恢复玉带河故道、明清通惠河、北运河故道三条古河道,以及运河沿岸古码头。加紧推进北运河京津冀三地通航工程。

  文创类方面,相关区要根据规划,因地制宜、布点发展。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北京市文物局梳理出《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所列78处有待考证的运河遗存的保护现状,并将进一步对已消失的河道进行考古调查研究。在运河遗产点最为丰富的通州区,对地上文物、地下文物和博物馆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研。梳理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项目清单》。组织运河沿线6区对运河40处遗产点、段进行现状调查,提出保护建议和实施计划,力争40处遗产点、段逐步启动腾退、修缮、复建、展示利用和环境整治工作,打造一条流动的漕运文化景观带。配合河道治理,开展运河故道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对桥、闸、坝、堤岸、码头等进行部分的恢复与展示。

保护传承利用项目逐一落实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只塔影认通州。”这是清代诗人王维珍的诗句。古时候,京杭大运河上,从南方跋涉千里的漕运船舶来到通州,五十里外,放眼北望,城墙高耸,宝塔凌云,56米高的燃灯佛舍利塔是抵达通州的坐标。

  8月初,这座始建于北周时期的古塔布满脚手架,正在进行紧张的维修。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项目负责人杨秀海告诉记者,维修工程从3月中旬开工,预计将于10月完工。此次是维护性保护修缮,主要是依照古法,添补残损的塔身构件,塔周也将整修地面,解决排水不畅。在过去的三年里,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已完成了通州的文庙西路、文庙北路、西海子公园李贽墓、垡头菩萨庙等大运河遗产点的修缮。

  在通州古城北部,儒教文庙与佛教佑胜教寺、道教紫清宫这三座庙宇,成“品”字形布列在原通州衙署西侧,在佑胜教寺西,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三庙一塔”景区位于通州古城核心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市民讲坛”,通过演礼、教育、论坛、讲学、礼乐等多种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现运河文化的内涵。周边将形成大规模历史文化景观,同时保持合理的生活功能。

  2016年2月至9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潞城镇,2000余名考古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被称作北京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呈现于世。在副中心办公区西北约2公里处,发现了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这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2017年1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将路县故城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对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建设“路城遗址公园”,挖掘和丰富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建设中,完整地保护一座古城并建设遗址公园,在全国尚属首例。路县故城遗址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同步进行,交相辉映,将成为古今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例证。”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说。

  大运河通州段是北京运河文化带的重点。目前,保护通州古城核心区、恢复西海子历史人文风貌、通州八里桥(永通桥)保护修复退役、重现张家湾古镇历史风貌都已列入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项目清单;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即将动工;通州与河北香河、天津武清正在治理河道,将实现北运河全线通航。

  以通州古城和张家湾古镇为两个核心,将打造大运河文化标识区。在通州古城核心区,保护好明清格局、胡同肌理和残城墙遗址,保留以十八个半截胡同为代表的南大街历史风貌,围绕“三庙一塔”打造运河历史文化区,恢复“三庙一塔”运河历史文化景区五进院落的整体风貌。在张家湾古镇,将重现古镇历史风貌,展现古代航运景观,保护性开发运河码头、运河河道,依托现有城墙遗迹、通运桥、大运河故道等漕运遗址打造运河景观带。对萧太后河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为恢复运河景观奠定基础。

  在昌平区,已启动对京杭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的修缮和保护,将按照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公园的保护利用构想,恢复“龙泉漱玉”等运河源头历史文化景观;在海淀区,位于长河北岸的万寿寺东路和延庆寺的腾退准备工作已经启动,万寿寺东路腾退后将交由北京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在西城区,将创造条件对什刹海周边部分文物建筑群进行腾退,腾退后逐步面向社会开放;在通州区,规划在八里桥(永通桥)附近另建新桥,退役后的永通桥将按历史原貌修缮桥身,在周边建设文化设施,宣传漕运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从规划制定到遗产保护项目,从环境整治到水系治理,从文脉发掘到文化设施建设,从开发旅游休闲到强化组织保障,42项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项目正在全面铺开,逐一落实。北京汇聚起合力,力争把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示范工程、民心工程、标志工程。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