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长城资讯>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发布时间:2017-08-25
作者:

鼓浪屿.jpg

鼓浪屿(菽庄花园)


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诞生首批6处世界遗产,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走过了3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拥有了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举世瞩目的巨型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土司遗址、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入遗,中国世界遗产后来者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倾力付出,为世界遗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申遗连年成功的秘诀

  “大运河”河道总长超过1000公里,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遗之路走了8年。从保护规划的编制、环境的整治、保护工程的实施和对当地群众的宣传,大运河申遗不止需要几十个城市联动,还涉及水利、交通、建设等十多个政府部门。同时,大运河作为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与沿岸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整治河道污染、还原运河历史风貌,困难重重。申遗的路是艰巨的。

  鼓浪屿于2008年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整个申遗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保护文化遗产。坚持依法保护,严格保护全岛183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931处历史风貌建筑;加强文物修缮管理,完成53个核心要素修缮保养或环境整治工程,设立了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和历史建筑修缮技艺研习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以申遗为契机,全方位提升公共设施。恢复整体历史风貌,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多层面优化市容环境。深挖“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内涵,深层次提升文化氛围。坚持“申遗为民、申遗惠民”的工作思路,激活社会力量主动支持鼓浪屿申遗,以各种方式加入申遗活动。申遗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近十年来,中国成为唯一每年申报都有项目成功入选的国家。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卓有成效开展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遗产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遗产的保护工作,依法尽责,不懈努力,为保护遗产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法律、制度、资金、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申遗工作因此顺利开展。深入实地调查,埋头刻苦研究;日复一日监测、记录、巡视;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和工作人员长期、严谨的保护工作,使遗产被正确解读、被安全保护。

  还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响应配合……这就是中国申遗连年成功的秘诀。

加强保护维修,兑现庄严承诺

  2015年6月13日,在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项目”正式竣工。历经近8年时间的攻坚修复,曾经面临损毁的千手观音造像终得金身重现,以金碧辉煌的面容正式与世人见面。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实施中,开展前期勘察研究11项,使用科学检测技术23项,召开专家会议16次,累计投入3.2万个工作日。共完成830只手、227件法器的修复,修复面积达222.15平方米。修复期间使用加固材料1500kg,金箔粘接材料大漆约1000kg,使用金箔一百多万张。

  2016年6月11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项目——普陀宗乘之庙修缮工程宣告竣工。

  2010年8月启动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亿元人民币用于文物修缮、科技保护、安全防护、水环境治理。保护工程完工,能够全面排除古建筑的安全隐患,确保在今后二十年内不会再出现大的险情。

  截至目前,长城维修保护工程总投资达十几亿元,按照轻重缓急原则,以消除险情为目标,组织各省(区、市)全面启动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实施长城墙体、界壕、烽火台、关堡保护维修项目超过210项。其中2014年以来启动40余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维修、加固各时代长城超过410公里、单体建筑1400余处,消除了一大批长城资源点段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国各级财政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遵循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排除了文物险情,并注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最大程度的保留历史信息,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极大改善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践行了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

加强保护维修,兑现庄严承诺

  2015年6月13日,在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项目”正式竣工。历经近8年时间的攻坚修复,曾经面临损毁的千手观音造像终得金身重现,以金碧辉煌的面容正式与世人见面。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实施中,开展前期勘察研究11项,使用科学检测技术23项,召开专家会议16次,累计投入3.2万个工作日。共完成830只手、227件法器的修复,修复面积达222.15平方米。修复期间使用加固材料1500千克,金箔粘接材料大漆约1000千克,使用金箔一百多万张。

  2016年6月11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点项目——普陀宗乘之庙修缮工程宣告竣工。

  2010年8月启动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央财政投入资金6亿元用于文物修缮、科技保护、安全防护、水环境治理。保护工程完工,能够全面排除古建筑的安全隐患,确保在今后二十年内不会再出现大的险情。

  截至目前,长城维修保护工程总投资达十几亿元,按照轻重缓急原则,以消除险情为目标,组织各省(区、市)全面启动长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实施长城墙体、界壕、烽火台、关堡保护维修项目超过210项。其中2014年以来,启动40余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维修、加固各时代长城超过410公里、单体建筑1400余处,消除了一大批长城资源点段存在的安全隐患。

  我国各级财政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遵循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排除了文物险情,并注重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多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最大程度的保留历史信息,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极大改善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践行了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

加强日常保护、管理、展示、监测

  敦煌莫高窟是举世瞩目的千年文化瑰宝。独具魅力的莫高窟受到太多人的挚爱,2013年、2014年的国庆黄金周的一些单日游客数量达到或超过二万人次。面对日益高涨的旅游热,敦煌文物人严格遵循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履行保护文物的职责。

  为加强遗产地保护管理,依法设立了莫高窟保管机构——敦煌研究院,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和义务,制订并实施长远的发展规划,颁布《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制订有利于保护洞窟文物和游客观赏的洞窟开放标准,洞窟开放使用管理制度、洞窟轮流开放制度、洞窟监控办法,聚集协调国内外多学科专家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提升、进步做出贡献。

  用高科技手段提供新的高质量的观赏模式,是敦煌研究院进行的成功探索。通过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使游客通过观看数字电影,对敦煌艺术有初步的观赏体验,然后到莫高窟实地适度观赏洞窟,以进一步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和感受,使洞窟文物得到了保护,又丰富了游客的观赏体验,充实了文化艺术知识,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利用的双赢。
敦煌研究院为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旅游开放所做的努力,不仅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而且通过不断潜心探索研究、长期实践形成的莫高窟有效保护、合理开放的工作方式,亦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和赞同。

  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三十年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建设不断加强,管理体制持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建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开展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各级文物部门不断加强对辖区内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遗产所在地人民政府也都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世界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展示、监测等工作,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

文化遗产不再是远离民众、没有生命的化石

  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垦殖历史,是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为物质载体,以稻作技艺、民族文化传统、思想情感为无形表现,是人类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杰出创造。

  2013年6月22日,元阳哈尼梯田正式成为中国第45个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后,百姓还是那些百姓,梯田还是那个梯田,路边的房子变新了,客栈的数量增加了。特别是游客增加带来的收入变化,正在悄悄改变着当地人的生活。

  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国际社区鼓浪屿,具有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品质。2008年,鼓浪屿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一系列保护利用新举措使鼓浪屿的历史风貌得以再现,文化内涵得以彰显,社区活力得以复苏。优美的自然景观结合丰厚的人文底蕴,特殊的历史文化辅以丰富延续的社区传统,鼓浪屿动人心魄的魅力继续传承并更加璀璨。文化遗产让生活更美好,在鼓浪屿有着鲜明的体现。

  近年来,世界遗产催生的“文化遗产热”燃遍神州大地,文化遗产不再是远离民众、没有生命的化石,它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得到重新审视。“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文化遗产不再仅仅被看作历史的见证,还被当作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强调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传承及对现代文明创新事业的参与。

  随着深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阐释和展示理论,创新展示方法,丰富展示设施和手段,开展游客管理分析和研究,加强与文化、旅游、建筑和宗教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世界文化遗产在教育、休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充分的发挥。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使我国大量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遭到不断蚕食、破坏的环境景观得以整治,展示、阐释和利用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不断发掘、认识和宣传,不仅使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得以深化,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广大民众的珍贵记忆得以保存,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我国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向全世界宣传、推广,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欣赏,在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信任,推动各国各地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文化遗产在反哺遗产地社会、文化、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环境,以多种方式增加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经济收益,提供了遗产保护、管理、旅游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通过世界遗产的申报,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获得广泛理解和认同,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在申遗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通过世界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大量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新做法、新案例被引入我国,拓展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视野,推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 (张伟整理)


文章来源: